胡邦彦其人与八叉巷小学的“前世姻缘”
张风雷
胡邦彦(1915-2004)文字学家。字文伯,一字彦龢,号蹇翁。镇江人。笔者也略考一二,浅说胡邦彦先生与百年老校——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前世姻缘”。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1919-2019)今年恰值百年校庆。日前在家无意整理资料,发现笔者收藏了镇江文人陈静先生的一个文章《镇江饮食诗词五首浅说》。文章刊载于2018年11月23日的镇江日报上。其中,“五首浅说”之首的诗作,陈静先生介绍了胡邦彦先生。笔者摘录陈静先生介绍胡邦彦描写家乡的小诗《风味小吃》。诗词曰:“京江齐子蟹黄包,玉带钩加眼镜肴,绝妙难忘草鞋底,过桥小碗是虾腰。”
陈静先生认为,此诗是胡邦彦先生所著《镇江方言竹枝词四十首》之一。这组竹枝词既有镇江乡土特色,亦有镇江生活气息,娓娓道来,情趣盎然。
胡邦彦先生是国内知名现代古文字和语音学者。曾任上海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应该说,胡邦彦先生在文化界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曾在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实验小学、省立镇江中学学习,师从任二北。任二北是任中敏的曾用笔名。今天的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有任中敏先生的雕像。在镇江地方,镇江中学已经收录胡邦彦为其知名校友。不过,鲜有人知道胡邦彦先生与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关系。因为人们不知道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实验小学就是镇江市八叉巷小学民国时期的一个校名之一。
胡邦彦一生有两位国学大师对他的学术人生影响极大。其一是任中敏先生;其二是唐文治先生。
任中敏(1897~1991),中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敦煌学家。原名讷,曾用笔名二北、半塘。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
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
胡邦彦后在无锡国学专修学院肄业,师从著名学者唐文治。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清同治四年 (1865 年 ) 十月十六日生,原籍江苏太仓,民国元年 (1912 年 ) 定居无锡。父亲唐若钦为清贡生,以课徒教书为业。唐文治自幼从父攻读经书, 14 岁读完五经。 16 岁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 18 岁中举。 21 岁进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
胡邦彦1939至1941年任复旦大学文书主任兼中文系助教,教授应用文;重庆内迁妇女辅导院国文教授;1950年代任高中语文教员。1960年参加《辞海》重编,任语词分册编辑;1963年调任上海教育出版社文科编辑。1975年退休,1977至198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为硕士研究生敷讲文字学,任研究生导师并参与古籍校勘工作;1981年秋季应云南民族学院之邀为师资培训班讲授文字学;1985年再次参加《辞海》修订工作;1987年应邀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大学访问学者,讲授中国古代官名、人称及阅读与书写等课题。
因为胡邦彦先生少年时代曾经就读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实验小学,所以,他必然与百年老校八叉巷小学就“血脉相连”。故此,笔者建议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在其百年校庆之际,应该将胡邦彦先生作为知名校友收录入八叉巷小学象山新校史馆内。
己亥年元宵日著于镇江花园寓所
胡邦彦其人与八叉巷小学的“前世姻缘”
点击: 5020 回复: 0 八叉巷小学